80的肺癌患者都不知道这样做基因检测对治疗最有帮助
2022-04-16 07:18:45 来源: 昆明肿瘤 咨询医生
80%的肺癌患者都不知道,这样做基因检测对治疗最有帮助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对于 治疗过程中相关标志物的检测也是一个道理,无论是预测性指标,还是预后指标,这些检测结果应该属于“有用的情报”.
上个月,FDA批准了全球首款基于 标志物,而不考虑 来源的药物,这标志着 的治疗已经进入了根据“基因”分型进行“对症治疗”的精准医疗时代,要明确患者的基因分型,就离不开准确的基因检测。
谈到“基因检测”,我们常常会将基因检测和基因测序等同起来。误以为基因测序“测得多还能发现未知突变”,可以为 患者带来更多的基因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抓住患者的这种认知和心理,各种 筛查套餐层出不穷。然而,基因测得越多真的越好吗?发现未知突变真的能帮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吗?
其实,基因检测就像购物,套餐看着很诱人,却未必是你需要的!因此,基因检测也要“理智消费”,学会“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其核心是以自己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这个概念用在基因检测上就是明确临床需求,结合“当下”和“需求”两个要点,选择最适合当下治疗方案的诊断方案。
一、“当下”包含两个层面:
1、在时间长轴上,医疗水平是发展的,无论何时,我们的医疗认知都是有限的。因此,在现有的医疗知识体系下,并不是所有基因的临床意义都获得证实,特别是未知基因突变,因此,检测未知突变对于当下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并无实质性帮助。
2、在疾病发展进程中,患者的需求是变化的。患者初始的基因突变类型在经过药物治疗后,随着耐药突变的发生而变化,因此,基因检测是随着疾病发展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多次进行的。每次检测都是基于临床需求选择必要的基因检测,动辄检测几十上百个基因是没有意义的。
二、“需求”是指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这个基因是否有必要检测:
1、有药可治:测了这个基因,可以有靶向药物吃;
2、能避免吃错药:测了这个基因,知道什么药对我没效果。目前已知的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有数十种,而目前有“需求”的基因仅EGFR、ALK、ROS1、KRAS。
其中EGFR、ALK、ROS1基因已有靶向药物上市,属于有药可治的基因突变,而KRAS基因突变患者则无法从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属于能避免吃错药的基因突变。
下面我们就采用断舍离的思维,根据“当下”疾病发展阶段,“选购”适合自己的“需求”的基因诊断产品吧。
一、初诊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当下”的“需求”:
确定 的分子分型?
可以吃哪种靶向药物?
满足“需求”的基因:
EGFR、ALK、ROS1、KRAS
对于初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EGFR、ALK、ROS1基因已有对应的靶向药物上市,因此对EGFR、ALK、ROS1进行检测是必须的,并且已写入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
目前已有基于PCR技术的EGFR/ALK/ROS1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上市。由于PCR技术很多医院都有开展,且价格适中,出报告快,因此,采用PCR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检测是基本策略。
二、EGFR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当下”的“需求”:
确定耐药突变类型?
可以吃奥希替尼(EGFRT790M靶向药)吗?
满足“需求”的基因:
EGFRT790M
对于EGFR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约50%是T790M突变导致的,而这部分患者可以从奥希替尼的治疗中获益。因此,对耐药突变患者检测EGFRT790M突变已写入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之中。
由于靶向治疗耐药后进展的患者往往处于肺癌晚期,无法反复穿刺手术提取组织进行活检,故目前对于耐药突变患者往往采用液体活检的方式进行EGFRT790M突变的检测,也就是抽血检查的方式。
三、晚期且经过多线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
“当下”的“需求”:
还能吃靶向药吗?
能否参加临床研究(获得处于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治疗的机会)?
满足“需求”的基因:
已上市的靶点和临床指南中建议关注的基因(这类基因目前尚无获批该适应症的药物,如MET、RET、BRAF等,但目前已有药物处于临床研究中,或可以预测 )
肺癌靶向药物及状态(已上市或临床研究)
对于晚期且经过多线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根据非小细胞肺癌现行的临床指南、在研的临床研究状态等,对EGFR、ALK、ROS1、RET、BRAF、HER2、KRAS、MET、MSI等更多的靶点进行检测是可选策略。面对多靶点检测问题,依然要紧扣临床治疗需求,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可及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进行诊断。如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患者可使用Keytruda治疗,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可以使用Keytruda治疗的临床需求中,诊断依然是明确的(MSI)。
简而言之,基因检测并不是测得越多越好。美剧《国土安全》中有句台词:在 行动中信息太多,有用的情报太少。对于 治疗过程中相关标志物的检测也是一个道理,无论是预测性指标,还是预后指标,这些检测结果应该属于“有用的情报”,能够指导临床实践,而不仅仅是一堆信息。
因此,我们要学会根据“当下”的“需求”,用“断舍离”的思维,理性选择基因检测策略!
TAG:
上一页:中医介绍食道癌转移途径
下一页:不时打喷嚏流鼻血会是鼻咽癌吗
相关阅读
- 2022-04-26特罗斯季亚涅齐学:20年的随访结果支持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2022-04-25ASCO2014:12个月曲妥珠抗病毒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获益
- 2022-04-19肺癌的饮食调理方法有哪些呢
- 2022-04-19肺癌的预防与治疗是什么
- 2022-04-19肺癌术后饮食该注意什么
- 2022-04-19肺癌晚期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
推荐阅读